在陕西渭北大地上,“善者”杨百章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杨百章,中共党员,1954年生,祖籍山西省河津市,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为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政协委员、陕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陕商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任陕西省合阳县坊镇南渤海村村委会主任,合阳县秦晋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参与扶贫开发的民营企业家典型。
受益于改革开放,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1971年,杨百章在河津市老尧头煤矿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采煤队队长、井下技术员、副矿长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煤矿生产与管理经验。1983年,杨百章抓住机遇,选择了西部贫困县———合阳县,用自己多年从事煤矿管理的经验,先后成功救活了合阳县文革煤矿、秦家河煤矿。1988年在西部洽谈会上又成功招商引资,引进山西煤业集团来合阳县投资开发合阳煤炭,成立了合阳县秦晋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合阳煤炭业起步发展。在两年时间内,杨百章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举措,全力推进技术进步,把合阳县秦晋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平政煤矿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矿井,使平政煤矿一跃成为渭北大地上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
煤炭行业为杨百章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多年来,杨百章带领企业员工,秉承“团结·创新·拼搏·奉献”的秦晋精神,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把陕西秦晋矿业集团迅速发展成为合阳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和创业、创新龙头企业。时至今日,秦晋矿业集团拥有资产20亿元,在岗职工1600人,年上缴国家利税2000多万元,人均实现利税1万多元,先后荣获“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第六届全国改革创新诚信建设标准化企业”“陕西省绿色企业”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杨百章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在把秦晋矿业集团逐步壮大核心主业,总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资源性项目及其他相关业务,实施经营多元化方针,形成了“一主两辅”的产业格局,使矿业集团发展成为一家集煤炭开发、房地产开发、五星级酒店业、高端养老医疗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杨百章“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谋取幸福”的誓言。杨百章也因此被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同时,杨百章以党建科学化为引领,围绕“党建强”和“发展强”这个目标,以党建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加快建设以“平安秦晋、精美秦晋、创新秦晋、绿色秦晋和幸福秦晋”为主题的梦想家园建设,成功实现了企业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的目标。
投身慈善,努力践行社会责任
杨百章来自农村、来自基层,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深入的了解,对贫困群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始终怀着“践行责任回报社会”的态度,投身公益,传递爱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多年来,他持续加大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投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先后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200余万元;为保护合阳县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等工作捐款450万元;向合阳县体育、教育、残联、民政、文化等事业捐款200多万元;出资改善村级基础设施,为坊镇南渤海村、安阳村新农村建设捐款500多万元;为合阳县环城绿化和健康扶贫捐资110万元……据统计,截至目前,仅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一项出资就已超过2000万元。
杨百章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单位对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分层次、多角度开展扶贫工作。他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在送去日用品和捐助慰问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性脱贫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机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通过介绍工作、项目等方式并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以开展爱心援助为主。他对困难户和70岁以上老人定期发放生活补助,为合阳县坊镇南渤海村、安阳村建设村医疗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服务中心,更出资数万元为村中老人订阅报刊,用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及时为老人提供了解最新知识的渠道。为了紧随国家转型发展的步伐,依托国家“十三五”养老政策的强势支持,杨百章融资10亿元,在合阳县建设一所高端医疗养老服务社区,现已完成4.08亿元的主体工程。
响应号召,实现企业发展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扶贫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开创了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和政府多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在渭南市“万企帮万村”暨金融助力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杨百章表示:“我们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为契机,扎扎实实把包联村的脱贫任务落到实处。”
杨百章率先与所帮扶的贫困村签订了《村企帮扶合作协议》,并为此确定了“抓产业、调结构、建园区、促增收”的帮扶措施,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他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为方便村民出行,铺设了十几公里的水泥巷道,修通了沿途6个自然村,做到了村村巷巷道路通。此外,他出资修渠挖井,帮助两万余村民解决了多年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的困境。他投资数百万元,建成50座蔬菜大棚,建设洽川大道农贸市场,以满足全县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需求。短时间内解决了贫困户投资困难和高原旱地农作物灌溉难等问题,还通过帮助当地农民销售果菜、帮助农业企业完善技术和管理,通过项目、技术、信息等方式实施帮扶项目,打造出苹果、葡萄、红薯等一批颇具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帮助贫困农户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