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贵(左)在南京江宁横溪街道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看血透室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37岁赴西藏任墨竹工卡县委书记时,李世贵说“缺氧不能缺精神”;44岁任南京六合区区长时,他说“缺钱不能缺干劲”。2015年初夏,54岁的李世贵调任发展基础较好的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熟悉他的人都说“老李这次可以放松一下了”,李世贵却说:“践行新理念,勇争新高度。”
今年57岁的李世贵,依然保持着早晨7点多上班,晚上9点后下班的工作节奏。3年下来,江宁区很多干部群众说:“别看李书记年纪大,可比我们年轻人‘拼’多了!”
新官理旧账,迎着问题走
2015年到任江宁区委书记不久,一个涉及3万多户居民、时间跨度达20多年的棘手问题摆在了李世贵面前:全区1992年以来的拆迁安置户,强烈要求办理不动产权证,涉及10万多套拆迁安置房。
年代较久、资料缺失、归属复杂……为历史遗留的拆迁安置房集中补办产权证,无先例可循;这样的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究竟管不管?
“管!群众有的要改善居住,有的有资金需求,不办证就不能正常上市交易,我们替群众焦心啊!”李世贵态度很明确,安置房办证的事情,不能搞“击鼓传花”,新官要理旧账。
在李世贵带头推动下,江宁区委区政府集体决策:为安置房办证。区各有关部门投入人力开展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矛盾化解等工作,用1年6个月时间,将20多年来的安置房办证问题妥善解决。3万多拆迁安置户领取了不动产权证,10万多套安置房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居民密集办证时,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打印机都用坏了好几台。“有了证,心里踏实!”秣陵街道杨村拆迁安置居民虞安牛喜笑颜开。
江宁区医院,在李世贵到任前已易址新建,原址准备以5亿元价格出售给一家企业。医院新址离主城区远了,许多居民感觉看病不方便,就纷纷呼吁保留老医院,问题反映到李世贵这里。不卖,合同早签了,5亿元又是一笔不小收入;卖,老城的许多居民看病就要多跑路。李世贵经过调研,发现有近20万居民有到老医院就诊的需求,于是他同班子成员会商,紧急叫停了原定出售医院旧址的工作。
“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历史看待,积极解决’,否则就是雨天背稻草,越背越沉。”李世贵说,一些问题过去没有解决可能是因为不具备条件,“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干部决不能因为怕担责、担风险而绕着问题走!”
改在民忧处,真心为群众
江宁区市民中心,是面向市民和企业办事的政务服务中心,与许多地方的政务服务窗口“朝九晚五”开放时间不同,这里的民生服务窗口不仅早上提前至8点上班,下午还延后到7点才下班,而且,中午和周六也能办理。
2016年下半年,李世贵到政务中心调研,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办事的市民,“看着实在是揪心啊,不少人上午9点一开门就来等,一直到中午下班事还没办,无奈回家吃过午饭再继续过来排队。”李世贵当时给政务中心负责人建议,“能不能中午为办事群众提供一份盒饭,免去他们来回奔波之苦?”
政务中心免费管盒饭,这让江宁区居民感到暖心不少,可是排队时间还是很长、办事还是不便。李世贵和班子成员在政务中心调研时明确提出“延时服务”的改革要求:早上早点开、中午不休息、晚上延点时、周六正常办。
“对待群众,你要真好,而不是讨好。”李世贵深有感触。讨好,是更多注重形式上的东西,而真好,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