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03月16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特别报道 >

中国,永远在这儿

2018-11-08 09:1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令世界感受到中国来自历史的底气、面向未来的信心。

     中华民族从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走来,逐渐生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诞生了孔孟老庄,经历过强汉盛唐,曾以仁义礼智信辐射至周边国家,曾以温良恭俭让礼敬出大国风范,曾以诗书礼乐打造出崇高的价值观念。无论是有形的汉字、中医、丝绸、茶饮、瓷器,还是无形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独具魅力、历久弥新。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从苏武牧羊到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其中贯穿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忠贞爱国等,一脉相承,砥砺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历史的长河行走越长,遭遇的险阻就越多。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5000多年来,哪怕无数次遭遇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和战乱的苦难,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都没有干涸断流,反而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是因为,中华大地有三道万里长城。第一道,是那座实体的、肉眼可见的、由一块块青砖砌成的万里长城,它在中国古代守护着疆土的完整,标示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强盛;第二道,是由所有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造起的万里长城,每当我们国家到了危难时刻,这道长城就会凸显出来,众志成城,以民族之魂守卫着家国闯过灾难,屹立不倒;而第三道万里长城,则是由中华文化构建出的不朽长城,这道文化长城,虽无形却无处不在,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髓里,形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由此,中华民族才得以成为炮火不曾摧毁的民族,成为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铁骨铮铮的民族,成为怀天下为公精神、始终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穿越五千年的风和雨,跨越前进路上的艰与险,中华民族过了多少坎,就创造了多少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

      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在漫长的岁月里,先辈们立足于华夏这片土地,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从精神追求看,传统文化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态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从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看,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好战必亡”的和平思想,“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变革意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这些,都给了我们继往开来、坚定前行的底气,让我们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形成了我们在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五千年长卷,反复验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创造力,也铸就了这样的信心与信念:中国将永续不断地在人类文明中写下恢宏篇章。我们不但在坚定走自己的强国之路、复兴之路,也在为人类寻找更好的未来——无论何时,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始终坚持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淀了厚重历史、经过40年改革开放历练的中国,有能力在山重水复中拓路开山。前行路上的颠簸,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不会动摇我们复兴路上的脚步。

      过去、现在、未来,中国,永远在这儿!(郝思斯)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