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图为10月21日,观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第十二单元“全面从严治党 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展区参观。本报记者 赵林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赶考激励全党,强调“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体现了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坚守,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彰显着党团结带领人民把握历史主动、勇毅前行的历史自信。
坚守初心使命: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赶考前进的根本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源头和根脉上阐明了赶考的内涵和实质。赶考,考的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考的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本领。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赶考史。赶考犹如嘹亮的号角,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领导人民成功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答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领导人民成功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答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领导人民成功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答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领导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把握历史规律: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体现着我们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赶考之路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这就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古今之变、观历史大势、察历史规律,并自觉运用规律去指导实践。把握和运用历史规律,犹如在考试中熟练运用“公式”“定理”,就能成功应对赶考,顺利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赶考的比喻来自对历史的学习借鉴。1944年是农历甲申年,郭沫若发表了纪念明朝和大顺王朝灭亡三百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引发毛泽东的关注与深思。毛泽东要求《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印发单行本,并告诫全党,“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特别提到郭沫若描写四川辛亥革命前后历史变动的另一部著作:“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945年7月,毛泽东又与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探讨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革命胜利前夕,党如何才能够经受胜利的“大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历史课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