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3年06月11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特别报道 >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三北”工程成为全球生态治理成功典范

2023-06-10 20:14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组成部分。白芨滩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屏障,正守护着祖国的生态安全。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个计划用73年时间建设的巨大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三北地区如何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何说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有关负责人。

  “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真实描绘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三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三北——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这里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化土地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黄沙漫天,沙进人退。三北大地上的人民群众“四料”(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大量沙区植被被樵采用于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部分三北地区经济凋敝,物质匮乏,大量村庄、路渠、田园被沙侵蚀掩埋废弃。

  “这一时期,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德乾告诉记者,如果放任荒漠化继续,不仅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制约,三北地区以外的省区也会因频发的沙尘天气难以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逐步陷入土地荒漠化的泥淖,生存空间不断缩减。

  为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三北”工程涉及13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25个县,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5%。根据总体规划,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建设任务完成后,可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73年的时间跨度,435.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彰显着中国人治沙到底的决心意志,也让“三北”工程一举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地区有关省份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

  2011年至2020年间,“三北”工程重点实施了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规模化林场建设、精准治沙、退化林修复等项目,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千万亩的速度推进,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据统计,“三北”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2018年,“三北”工程获得“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德国《世界报》评价:“这是一座绿色长城!”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随着“三北”工程的推进,三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外出放羊,一场沙尘暴把我们刮跑了。父亲出门找了3天,才把我找回家。小伙伴却再也没了踪影。”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儿时经历。他的家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在蒙古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

  惨痛的经历,在石光银心中埋下了治沙的决心。他说:“世代饱受风沙之害,乡亲们的日子太穷了,不治沙就什么都干不了,没有退路。”

  1968年,石光银当选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让家乡出现了第一片绿洲。1984年,石光银不顾亲友反对,成立新兴林牧场,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就这样,石光银带领乡亲们一头扎进了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

  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1986年,他们一战狼窝沙,失利;1987年,二战狼窝沙,再败。连续两次碰壁,让石光银开始意识到,治沙不能只靠蛮干,要讲科学。他带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治沙经验,还向北京的专家请教种植技术。1988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开进狼窝沙。这一次,石光银用的是新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植沙柳固定流沙;然后种下杨树苗……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总长度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