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3年06月11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艺海长廊 >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 家风流芳

2020-10-09 15:25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福州三坊七巷保存了不少名人故居,这些古厝兼具建筑价值与历史价值,这是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的大门。

  三坊七巷 历史悠长

  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城一角坐落着三坊七巷。这里,白墙灰瓦,精致的木雕,马鞍形的风火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悠远深邃的历史。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一书的序言里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他强调“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为此,福州市精心保护和修复了三坊七巷。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上溯至晋时的“衣冠南渡”,由中原逃难而来的大批贵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门外,便是今天的三坊七巷雏形。及至南宋,坊巷已经从当时的中原大姓家族聚居点,发展为文人雅士世代传承之地,所谓“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兄弟”,便是形容路遇皆士人,不是同窗好友,就是远亲近朋,可见此处不仅亲缘深厚,而且书风盛行、俊才辈出。到近代,更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坊巷长深,家风久远,由三坊七巷走出或在此坊巷住过的一大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多以家风清正、治家严谨、爱国忧民著称。其中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和冰心等人的故事,至今仍在坊巷间口耳相传。

  持身严正 报国为民

  沿着三坊七巷南后街往南行走,路西有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韵的古建筑,这就是林文忠公祠,现已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移步纪念馆,馆内悬挂着林则徐当年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手书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联语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馆中还悬挂着林则徐家训《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林则徐将它作为自己涵养德性的标准,也是教育子女的原则与指南。

  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云贵总督,两度获任钦差大臣,非但没有尽享荣华富贵,反倒一贫如洗,未曾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而且还引导家人厉行节俭家风。他在自己的老屋里给林家子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救世济民的品德写照。据说,无论林则徐在哪里做官,在他的房间总悬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寄望子孙后代修齐治平,以苍生之幸福为己任。

  为了勉励在京做官的长子林汝舟,林则徐曾在家书中说:“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一旦之用。”进退之间,无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在林则徐的影响和教诲下,他的三个儿子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为官均廉洁而有政绩,为民所称道。

  群先己后 六训传世

  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

  严复因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振臂呼唤国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先锋。

  “群先己后”是严复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先想到别人再想到自己,人不能自私自利,光想自己一个人。他曾对夫人朱明丽说道:“人要节俭,但万万不可贪私不公。”他教导外甥女何纫兰:“至于升官,吾视若浮云久矣!”由此可见其淡泊名利的品格风范。他的九个子女经良好家风的熏陶滋养,皆有所成,在不同领域作出了贡献。

  严复善于相机教导子女,给予谆谆教诲。他教育三儿子严琥:“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要求严琥把济助他人和建功立业视为己任,积极进取,有所建树。

  1918年9月,严复将年仅十五岁的严璿送到唐山工业学校读书,在9月11日写信给他,向其解释为何要送他外出求学,这是严璿第一次外出求学,做父亲的自然心中很是不舍,但严复说“男儿生世,弧矢四方,早晚总须离家入世”,男子汉志在四方,要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成就自己,严复在信中对儿子在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予以指导,关怀备至,读来令人感到温暖。

  1898年,严复在海军任职的时候,他的四弟来信要求兄长为自己在海军中谋一份差事。然而,严复马上写信回绝,在《与四弟观澜书》中,他对四弟表示,既然知道兄长在此任事,四弟理应回避,力陈“所办者系属公事……再三嘱饬秉公剔弊”,言辞恳切地强调秉公办事必须剔除弊端,千万不能优亲厚友而破了规矩,如果自己任人唯亲,则将带来不良影响。

  1921年10月,这位一生心系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老人在病榻上,亲手给子女书写遗训,共有六条:其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其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其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不复更来;其四,须勤思,而加条理;其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其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这份闪耀着智慧之光的遗训,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国家为先,群体为重。至今读来,仍然句句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