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读吴军的书,还买了他的《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送给新东方的管理者们,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吴军的书,文字简练优美,语言平实亲切,视角独特深刻,令人不忍释卷。今天这本《大学之路》亦是如此,但也有与以前的作品不一样的感受——从这本书中,字里行间,我清晰地感觉到了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问题的深刻忧虑,而这也正是促使吴军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俞敏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吴军早年求学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后在美国一流名校约翰•霍普金斯深造,如果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算起,到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离开学校,前后居然长达18年之久(1984年到2002年)。2005年开始,吴军一直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了该校计算机系顾问委员会的顾问和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为了能胜任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一直在研究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经验,并和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们和教授们定期不定期地探讨办学思路;他抓住工作中及应邀在美国各大学作报告的一切机会,与大学的毕业生、教授和在校生们交流,了解这些学校的一手资料,得到很多各大学不对外公布的信息,尤其是招生和提升教授的潜规则。
最近几年,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所喜欢的大学,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美国的大学,并从女儿进入高中开始,带着她去走访了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名牌大学。吴军观察一所大学,常常喜欢进到它们的楼里看看学生们和教授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注意观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这样就增加了对大学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要想真正揭开一所大学的神秘面纱,吴军认为还需要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来了解它。他的信息渠道包括这样几个,首先是在这所大学当过教授、做过访问学者或者从那里毕业后在其他大学当过教授的人;第二类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包括吴军在Google的很多同事,第三类是学生家长。
中美两所顶级高校的学习经历,十年的美国名校管理经验,多年的系统研究与实地走访,以及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上的独立思考与独到感悟,终于成就了今天我们手中的这本《大学之路》。从这本书中,吴军与女儿梦华如同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着读者边走边聊,通过一些美国大学的实例,介绍它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和中国大学的不同;把他们所了解的十几所美国一流名校的特点和差异,招生的细节与择校建议,以及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当然其中少不了各大学校的逸闻趣事和历史掌故,相信大家读来会和我一样大呼过瘾。
我一直有一个个人的理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办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在努力了十多年之后,因为种种政策原因,始终没有办法实现从无到有地去创建一所私立大学的愿望。2013年,机缘巧合,在我做新东方第20个年头的时候,接手了耿丹学院。所以我对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应该给年青人什么样的大学教育,一直在关注,一直在思考。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具有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我非常认可这四个好大学的评判标准。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中国的大学,能够符合这些标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答案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教育的“大道”迷失了。
易中天在一次讲座中说:“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人’。什么人呢?真正的人,就是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我觉得易中天说对一半,另外一半是:如果一个国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作为教育的前提,我们也会教育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奴才。
大家应该知道美国南北战争,也都知道在美国实行奴隶制的时候,很多的黑奴,其实是非常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地生活着。南北战争时期很多黑奴其实并不愿意被解放,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主人对他们很好,在主人身边很有安全感,主人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给他们女人,生出下一代奴隶,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叫真正的自由,什么叫真正的人格。如果我们不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的话,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也许会成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奴才,还不是奴隶。因为奴隶是被迫的,奴才是自愿的。
可以说,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拥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大学应该如何去培养年青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本书中,我们会读到很多值得思考的例子。
耶鲁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崇尚自由的学校。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逃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不准收这些学生。但耶鲁大学坚决抵制美国政府的要求,在招生时并不在乎申请人是否逃过兵役。它给予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的自由,并且保护了那些反战的学生。耶鲁大学很清楚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因此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考去把握未来,引领未来,而不希望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因此,即使学校不同意年轻人的做法,它也要给他们自由并且保护自己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耶鲁的教育者和中国民国时期的教育家蔡元培、胡适和梅贻琦等人的做法十分相似。
由于联合国总部在纽约,因此每年有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其中包括颇有争议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伊朗被很多美国人看成是“敌人”,但是,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不惜得罪纽约市长和美国政府,坚持给予所谓的敌人言论自由,邀请内贾德在学校进行了演讲。这一做法在学校里受到了很大的赞誉,并且被看成是自由派的胜利。大学为什么邀请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来“惹麻烦”呢?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是大学认为为了培养今天的学生成为明日世界的领袖,它有责任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历史上,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出了4位美国总统和30多位世界各国的元首或者政府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