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
2019-09-03 08:0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党。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在近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确立初心使命,开启中华民族发展新纪元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把目光拉回到我们党的老祖宗那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利益。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只拥有五十几个成员。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大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在我们党的旗帜上,一开始就鲜明地写上了初心使命。
在革命战争时期艰苦的斗争环境里,我们党为什么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将“打土豪、分田地”确定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我们党通过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革命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历史证明,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当年参加指挥淮海战役的陈毅同志曾十分感慨地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中,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支援部队作战的民工多达540多万,出动小推车88万辆。如果把小推车排成两路,可以从北京一直排到南京。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人民解放军尽管数量不如国民党军队多,武器装备也不如国民党军队精良,最终之所以能取得全面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而国民党代表的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中,尽管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但由于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无坚不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秉持初心使命,创造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执掌全国政权,为我们党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新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种“大包干”方式,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短短几年间,中国农村面貌和广大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新闻中心推荐内容
新闻中心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