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
2022-10-25 15:25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平生论学实以人文立本。在新作《中国的人文信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楼宇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中华文明最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20世纪50年代,楼宇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先生,毕业后任教北大,几十年过去了,他穿行于儒释道,探究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取精用弘,阐述国学传统的当代价值,以谦谦君子的风度襟怀,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为当今社会的信仰问题寻找出路。
中华读书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您就提出: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不应当只把它看作历史的、停滞了的文化现象去研究,而应把它看作现实的、有生命的、活着的文化现象去研究。这个观点现在看也不过时。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您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能否概括一下您所理解的中华文明最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
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天地万物之源的核心,人自身的修养和整个社会的教化是重中之重。这种人本的思想体现了人文的精神,人文就是教化。中国文化是围绕人展开的,读书教育是为了人更加完美,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中华读书报:为什么要提倡人文宗教?
楼宇烈: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它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我们很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宗教观念来研究中国的宗教,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于宗教信仰,一直有一些讨论。康有为和章太炎主张中国需要宗教,章太炎提出应该以佛教为中国的宗教,为什么呢?他认为,首先佛教最符合时代的精神。佛教是无神的宗教。佛教是依靠智慧求得解脱,而不是仰仗神力来解脱。其次,他认为佛教可以与科学精神相沟通。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原因,章太炎还认为佛教的无我、慈悲精神,也是符合那个时代宣扬的平等、博爱精神。总之,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是需要宗教的,最合适的就是佛教。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宗教,现在中国都不需要宗教。为什么呢?他们的理念完全受到当时西方传入的宗教概念的影响,认为宗教和理性是相对立的,宗教和科学是相违背的,中国人应该破除这些东西,完全否定宗教的存在。
中华读书报:您持怎样的观点?
楼宇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既看到它正当的发展,又看到它非正当的发展,分清主流和非主流,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信仰以及正确的批判。
“批判”这个词本身并不是一个坏词,我们常常一听到“批判”,就觉得是否定,批判不等于否定,我们很多事物恰恰只有在批判中才能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批判其实是一种反思,检讨我们自己,检讨我们的过去,然后再来补救我们的不足,补救我们的偏差。
中华读书报: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宗教之间的差异?
楼宇烈:中国宗教的特点是实用性和现世性比较强。它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具有神圣性和超世性。西方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天主教等)是一神信仰。这个神拥有绝对的至上性。而中国人的特点是“见庙就烧香”,一个人可以什么神都信,只要对他有利。中国宗教中没有如西方那样的绝对至上的神。它是一种多宗教的信仰,或者说多神的、泛神的信仰。因此,相对于西方宗教信仰来讲,中国宗教信徒的宗教观念是比较随便和淡薄的。
从哲学思想角度讲,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更重要的内在差别在于,西方宗教的追求方式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它依靠的是外在的一种力量,即上帝救世,来达到自我超越,进而与上帝合而为一。而中国宗教的追求方式更多的是自我内在的超越。虽然也有借助于外力的,例如佛教中对观世音的信仰就是借助于观世音的力量去超越,对西方净土的信仰也是要依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力量去超越,但中国宗教总体上更强调的是自我的提升。
中华读书报:在学术研究上您采取怎样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
楼宇烈:中国在刚刚接触西方文化时,产生了盲目排斥与勉强附会两种态度,这当然都是不可取的。我想,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内在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宗教比较研究。比如有很多文章把阿弥陀净土与基督教的天堂作对比研究,其实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但是我们又可以扯出二者的许多相同点来。因此我们如果没有对于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整体把握,有很多东西就难以说清楚。要达到整体把握,就必须对具体的宗教样式深入研究去获得,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或道教等进行深入研究。
我很不赞成比附,但认为比较是必需的。在比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而不是判别是非高低。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以了解另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感情。我想大可不必用中国宗教去说明西方宗教,或者反之。
中华读书报:您的《王弼集校注》是研究道家的,但您对佛学和儒学也有很多论注,在研究上有先后顺序吗?儒家礼教在今天有何意义?
楼宇烈:不能简单说有先后次序,是兴之所致。我们讲中国有儒佛道三教,它们所追求的都是一个自我的超越,通过自觉自律达到一个自我的超越。儒家所推崇的是圣贤,是圣人。怎么样才能成圣呢?从孟子到荀子都讲到了,既仁且智,具备了仁和智的品德就是圣人,儒家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能够圆满,有仁有智两种品德。儒家的礼教在今天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不要把它等同于西方的宗教。我们的礼教就是我们的宗教;我们的理学就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诗教、乐教,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礼”是让你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做事做人。例如,对长辈、对父母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随便开玩笑,搞个恶作剧,那至少是不礼貌的。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物风採推荐内容
人物风採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