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凤头山深处,有这样一位“怪人”:一日三餐坐在山顶上吃;到了夜里,风停鼾声起,风起就醒来,醒来立马爬上瞭望台……
这位“怪人”名叫孙向东,49岁,河南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元庙林区森林防火瞭望员。
风餐露宿,默默无闻,七年时间里,孙向东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是分内的事,却一不小心走进了“中国好人榜”,荣登“敬业奉献好人”行列。凤头山的瞭望台上,孙向东对着在风中欢唱的森林和飞过的小鸟大声宣布着这一喜讯——此刻,他感受到了一个护林员最大的快乐。

2015年5月,孙向东荣登“中国好人榜”,同时被评为“驻马店市文明市民标兵”。图片来源:河南文明网
1.七年孤守一座山 他被同事戏称“野人”
凤头山,是薄山林场元庙林区最高的一座山头。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瞭望台。
2014年3月,记者来到桐柏山深处的凤头山山脚下。山上没路,当记者拨开丛生的灌木爬到山顶时,已是中午。“你一上山,我就看见了,干啥的?”瞭望台旁,一突兀巨石上,正端碗吃饭的汉子放下碗筷,跳下巨石,迎了过来。眼前的高大的汉子就是孙向东,一名孤守大山的瞭望员。
“这儿十天半月见不到一个人影,见了人就想问这问那……”记者表明身份后,孙向东很开心,迅速打开了话匣子,还热情地给记者盛饭。可是记者刚接过饭碗,孙向东突然转身离去。“起风了,得上去看一眼!”担心记者误会,孙向东匆忙间向记者解释道。话音未落,孙向东就迅速爬上了8米多高的瞭望台顶上。
果然,刚才还静悄悄的树梢已经开始摆动,山坡上的松林里,松涛阵阵。
山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孙向东也不言不语、一动不动的在瞭望台上眺望了一个多小时。
而这样的场景对孙向东而言并不少见。七年了,守望早已融入到孙向东的骨血中。

孙向东在瞭望台吃着简单的午饭时,也不忘记环视森林。图片来源:河南文明网
一切始于2008年,薄山林场凤头山瞭望台的老瞭望员光荣退休。林场负责人根据孙向东几十年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想选派他做瞭望员。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面对别人不解的目光,他坦然地说:“艰苦环境才是磨炼人品质的最佳地方,守护森林是最光荣的事业。”
山上生活条件艰苦,瞭望台共两层,上面是休息的地方,窗户没有玻璃,用木板搭成的床上只有一床棉被;山上缺水,遇到干旱季节,凤头山山腰处仅有的一口水井也会干涸,他只能背着两个大塑料壶,到山下的薄山湖边背水吃。“不能用桶,磕磕碰碰的,挑不到山顶桶里就没水了。”这一来一回费时两个小时,山坡上的灌木时常将衣服挂开口子。孙向东不好意思地说,夜里需要多喝水,这样才能多起床,“每次起床,从床头向前走5步,就是上瞭望台的扶梯,抓住扶梯爬上台顶,看一眼没啥火情,再回来接着睡……”
艰苦的生活条件可以克服,大山的孤独却难以忍受。山上没电,一到晚上黑暗中万籁俱寂,陪伴孙向东的只有风声虫鸣。每年11月1日到第二年5月1日是森林防火戒严期,必须24小时有人看护山林,也就是说,如果不刮风不下雪不下雨,孙向东就需要连续几个月独自一个人吃住在山上。下山时像个野人,头发、胡子像乱草,他也因此被同事戏称为“神农架来客”。“人们都喜欢阳光明媚,我最喜欢下大雨、下大雪。”孙向东戏谑地说,只有雨后雪后,趁林间湿润才敢下山一趟,换洗换洗衣服,进城洗澡、理发。
没有人说话,没有现代娱乐设备,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大山里蹲守数月,这种孤独恐怕不是几个人能忍受的。可是,孙向东却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这座山上。

瞭望台上,孙向东与飞鸽为伴。图片来源:河南文明网
夜幕降临,记者和孙向东一起守候在瞭望塔内,等待黎明到来。一只信鸽从远处飞来,落到孙向东的肩上。“2013年11月份的一天下午,它落到瞭望台上,翅膀在流血。我给它消炎、包扎,伤好后它就不再飞走了。”孙向东欣慰地说,山顶上不光我一个,还有它,它每天飞下山觅食,吃饱就飞回,“夜里,当我醒来时,卧在床头的它会‘咕咕’地叫几声,我在山上并不孤单。”一人一鸽,在孤寂大山里为伴。
天越发黑了,山顶上能见度高,天上的星星格外多、格外亮,一闪一闪的,温暖孤独的心。
“头一年11月1日上山,第二年5月1日下山,整整6个月的防火期里,我天天待在山顶上,风大时就爬上瞭望台,风小、风停时,在山顶种些菜,拾些儿做饭用的干柴,一刻也闲不住。”黑夜里,孙向东和记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两人的床铺虽只有几步远,但彼此说话时看不见对方——大山的夜特别黑。
说着说着,向东的语速慢了,声音小了,鼾声逐渐响起。孤独守护的日子又过去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