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03月16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社会万象 >

拉横幅、摆姿势拍照 红色教育“走过场”屡见不鲜

2018-07-11 08:46  来源:半月谈

横幅一拉、姿势一摆、照片一拍就算“学习”? 红色教育,让形式主义走开

到红色景区或纪念场所参观学习的初衷,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汲取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在工作中传递和发扬。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被开发,红色教育效果明显,但也要看到,有一些红色教育走样走偏,不入脑入心,甚至只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形式感。

走过场屡见不鲜

华南某省一名基层干部说,在红色旧址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参观,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拍集体照片,合影结束后,部分人就走开了,还有人到周边的街区玩耍逛街。

“我甚至在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在井冈山学习,却扮起cosplay。”这名基层干部说,在革命老区学习,并非一定要表现得刻板、严肃,但嘻嘻哈哈肯定不好。

一名红色景区解说员说,有些单位说是过来学习革命精神,但到了现场以后,却是横幅一拉,党旗一摇,姿势摆好,照片一发,就算“学习”了。

西南某省一名干部说,因各方面条件限制,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去培训的时间大多相对较短,匆匆一瞥就离开,流于表面,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上海一名公务员表示,有些红色景点在特殊时间节点参观学习的人太多,甚至人挤人,即使想好好学习,事实上也做不到。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华南某市的红色纪念馆门口看到,有单位组织员工前来学习参观,但一半左右在门外空白处的地板上坐着,少部分人用自拍杆自拍,进纪念馆里面参观学习的不多。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参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革命精神,如果仅仅走形式,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浪费资源,在群众中影响也不好。

内容单调、工作留痕等助推形式主义

不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之所以出现在红色教育活动中,主要是因为红色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展览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

“课程设置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广西某党员干部表示,每次去参加红色教育,往往都以讲解员的讲解为学习内容,一味地灌输式教学,不生动,互动性也不足,很难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

部分党员表示,一些纪念馆或者红色基地红色资源挖掘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条件较好的纪念馆,会运用主题浮雕、人物场景、油画等艺术手法,呈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条件一般的纪念馆,里面的展览内容比较简陋,就是一些简单的事迹介绍,再有少许老物件,这很难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一些党员干部反映,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时间往往很紧,还要各种拍照留痕,只能走马观花看一遍,真正记住的内容不多。

“组织者和学习者认识上都存在偏差,以为反正是去看看,参观参观就行了。” 江苏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荣琪认为,现在一些红色教育旅游化倾向明显,组织参观的方式也很粗放,导致学习者“身入”但未“心入”,甚至完全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去。

好方式要用好形式

针对自己亲身经历,不少党员干部建议,加强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步让学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把学员当成教学、学习的主体,打破有形课堂,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伊始就全身心进入无形的大课堂,多进行实践性体验,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委组织部干教科科长王亓翔建议,红色教育基地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基础上,多开展一些互动性活动,增强学习教育过程的现场感,让学员对当时的处境、人物的心理、生活的细节等,有更切身的体会,更强烈的代入感。

曹荣琪表示,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参观者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将学习当作“旅游”,或者当成一种任务,心态要调整。组织者要做好组织安排,把当前的工作融入到教育学习过程,也可以把党课放到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学习效果。

“出新意、出新招而不是流于形式。”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红色教育是一个比较好的干部思想教育方式,要丰富形式,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让学习者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历史营养,把这种精神在工作中继承下去、发扬开来。(李雄鹰 曹祎铭 等)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