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03月16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史海钩沉 >

御史与史官

2018-06-11 09:17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有言:“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也。”也就是说“御史”作为职官,早在我国历史上的周代已经出现,但是直至战国时期,其职责是史官,而不是今天具有纠举职责的监察官。可见,御史之名来源于史官。

  查阅中国古代典籍,御史名称的记载较早见于《周礼·春官》。《周礼》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大职官系统,每个职官系统有官长及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

  《周礼·春官》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伯,即主礼之官也。礼官的序列为“大宗伯,小宗伯……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也就是说史官归属礼官序列。

  在史官中又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大史,史官之长,谓与内史、外史、御史等为长。《周礼·春官》又云:“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东汉学者郑玄注《周礼》时说:“御,犹侍也,进也。其史百有二十人,以掌赞书人多也。”可见,在史官序列中,“御史”位列最低层,人数最多。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也就是说,御史掌管有关各诸侯国、采邑以及民众治理方面命令的文书,以协助冢宰工作。《册府元龟》对此亦有记载:“周监二代之制,春官之属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蒙宰。并掌王之赞书,非纠举之任。”因此,御史在形成之初,属于普通的史官一类,并没有纠举的职责。

  战国时期,上书的人多称“献书于大王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命御史执笔,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御史履行史官之职责。《史记·张丞相列传》载:“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这应该是古代御史掌书史的遗制。杜佑讲御史“至秦汉,为纠察之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秦汉以后御史从史官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了专门执掌纠弹之任的监察官员。

  那么,为什么御史会来源于史官呢?监察官同史官有什么关系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事是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甲骨文中就有“史”字,以后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编撰历史的官员,统称史官。

  中国古代史官有着铁笔直书的传统,这本身就蕴含着监督的内涵。所以,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即“史”字本身就具有实事求是,秉持公正之意。史官和监察官同宗同源。因此,在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把监察官员称作御史。(岱石)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