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3年06月11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廉政文化 >

立“明规矩” 破“潜规则”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

2018-11-22 09:1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聊斋志异·梦狼》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梦见在外做官的长子白甲贪赃枉法,化身为虎,被金甲猛士擒拿。老者不放心,便让次子去探看。次子到那一看,大哥果然像父亲梦里一样为非作歹,便流泪苦劝,白甲却说:“你不知道官场的诀窍,升降之权在上司而不在百姓,上司喜欢就是好官,爱老百姓怎么让上司高兴呢?”
 
“不求百姓拍手,只求上司点头”,白甲所谓的“仕途之关窍”并不见于典章制度,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跑不送、降职停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这些被拥趸者奉为圭臬的“官场生存之道”,背离道德观念和制度规定,侵犯主流意识形态和法规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成为所谓的“潜规则”。虽然形式上隐蔽,但是当事人对其“效力”却十分认可。因为正是通过这种隐蔽所产生的规则替换,正式规则被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当事人能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所以“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名无分却又大行其道,悖情悖理却又一路绿灯。
 
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成文的党纪国法还有所忌惮,可对没有写成条文的规矩,却赋予了可硬可软、可白可黑的复杂内涵,既可以任意曲解,也可以随意打破。有些人张口闭口“按规矩来”,可实际上这些“规矩”并非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好的工作惯例和正确的政治标准,而是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潜规则”大行其道,白纸黑字的明规矩就成了“泥塑的菩萨”。
 
“潜规则”之所以能在一些地区、部门畅通无阻,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意识作祟。特权思想、老爷思想、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根深蒂固,自然容易与官场“潜规则”一拍即合。野心膨胀、权欲熏心,一门心思只想当官发财,谁能决定自己的位子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奉行“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信条,为吏为官都想找个靠山,先天不足便后天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交易;把摆平各种关系作为自己的“护官符”,遇事不是找组织而是找关系,绕过正常程序的“后门”成了心领神会的“捷径”……官场“潜规则”既是社会“潜规则”对党内的侵蚀,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如果听凭“潜规则”逞威能,坐视劣币驱逐良币、贪官污吏得逞、公平正义沦丧,后果将不堪设想!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从根本上破除官场“潜规则”,关键在于让“明规矩”立起来、严起来。要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可能减少“明规矩”的空白点和模糊地带,不断压缩各种“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形成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的大气候。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