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03月16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廉政文化 >

好家风贵在“守常”

2021-08-20 08:02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李大钊清俭一生把自己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李大钊之后,其后代也始终坚守并践行先人的优良家风,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待遇颇为优厚。然而每到发工资时,他却总是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预支工资的欠条。原来,李大钊把工资都用来支持党的活动、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了,对自家生活却十分“小气”。有人说他家孩子穿着土里土气,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钊却认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虚伪、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

  李大钊总是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影响孩子。他和孩子们下的军棋,棋盘是自己画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对孩子们说:“自己做的军棋玩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节省,余下来以后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

  正如李大钊先生的字“守常”一样,先生的子孙后代一直严格传承着先生留下的清俭家风,并不断弘扬光大。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务的儿子李葆华,一生俭朴,廉洁清正,始终信守“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儿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他告诉儿子:“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李葆华家中十分简朴: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听着祖父的故事,看着父亲的身体力行,久而久之,李宏塔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李宏塔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李宏塔工作几十年,一个习惯从未改变:除了极少数因为重要公务赶时间,坚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李大钊的后代不仅传承了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上,三代人也一脉相承。

  李大钊是从中华大地上走出来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还走出国门学习考察。当马克思主义由纸面上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时,他坚定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李葆华在水利水电战线上奋战多年,为了根治淮河,他曾亲自到深山大河实地考察了半个多月。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连像样的公路都少得可怜,淮河上的桥梁也寥寥无几,跋山涉水不无艰辛。李葆华不顾行路不便,与同事雇上一叶私人木舟,在船上边看地图边观察地势水流,技术人员不断拍照、记录,遇上小雨,他们就撑上一把油纸木伞……返京一个礼拜后,调查报告就送到了国务院。

  李宏塔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期间,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下基层。在他看来,“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李宏塔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脚步踏实。”李宏塔说。

  今年,李宏塔获得“七一勋章”,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宏塔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他说:“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忠厚传家久,家风济世长。好家风连着民风、党风和政风,党员领导干部有了好家风、好作风,就能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千千万万好家庭培育传承好家风,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杨虎生)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