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3年06月11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廉政文化 >

尊老敬贤 淳风化俗

2021-10-15 11:27  来源:《法制与廉政》杂志

      鸠杖是古代赐给老者的荣誉,是身份的象征。这是汉代画像石中持鸠杖的老者形象。(资料图片) 右图:为表达国家敬老尊贤之意,清朝举行了四次千叟宴,并向老者赐养老牌。这是1785年的一块“御赐养老牌”。(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重阳至,秋光中的菊花分外灿烂。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精神,渊源于对家庭的高度重视与深厚的祖先崇拜传统,中国人将敬老视为人的一项根本美德,从国家层面上看,历代都将敬老视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行了一些敬老的措施,期望使老者在物质上充足、在精神上安乐。

  鸠杖是赐予老者的荣誉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现了一件木鸠杖,现藏甘肃博物馆。这件木鸠杖高196.5厘米,杖杆细长,杖顶是一只彩绘的鸠。我们在其他博物馆中,也能见到汉代的鸠杖首,有的鸠口中还含着食粒,这件木鸠杖历经千年时光完好保存到了今天,殊为难得。

  汉代的鸠杖不是一般的手杖,而是朝廷颁发给年高德劭者的一种荣誉,它是身份的象征。老者手持高达两米的鸠杖出现在公共场合,能令众人都注意到,老者近前,当以礼节问候老者,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那么为何以鸠作为手杖的装饰,而不用其他动物呢?东汉应劭编写的一部社会风俗史著作《风俗通义》中有一个相当传奇的故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大战,项羽攻势凶猛,刘邦节节败退,躲到了草丛中,前来追赶的人逼近刘邦时,忽然听到鸠鸣声声,追赶的人大概认为有人在一定会把鸟惊走,这说明前面肯定没有人了,于是掉头就走,刘邦因此逃过一劫。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后,认为鸠乃非同寻常的鸟,遂命人制作鸠杖,赐给老者。

  其实,鸠自有一层深厚的文化内涵,《周礼·夏官》中记录了一个叫“罗氏”的官职,它职司网罗鸟雀,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中春”,罗氏要“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可见“献鸠养老”是一项传统。鸠在古人心目中又被认为是吃东西不会噎着的动物,因此赐予老者鸠杖,也包含着希望老者进食顺畅的祝愿。

  在武威磨嘴子汉墓中还出土了一批与鸠杖有关的汉简。鸠杖又被称为王杖,朝廷一度只赐给年龄在八十以上的老者鸠杖,但那时人的寿命比今天短多了,所以后来调整到年龄七十以上的老者就可获赐鸠杖,这样更能表达朝廷尊老之意。

  获赐鸠杖意味着同时获得了一系列的礼遇和优待,如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见到地方长官无需疾步而行;如可以行走在驰道的中间,这个位置若无朝廷特批,普通人是不能行走的;如终身免除赋役,在市场上做买卖也可以享有免税的权利。获赐鸠杖的老者甚至享有相当程度的司法免责权,而辱骂、殴打获赐鸠杖的老者则要以大逆不道论罪。

  向老者赐鸠杖的传统,直到清代还能见到,这点我们在后文会谈及。汉代鸠杖是否发给所有年龄七十以上的老者,学者们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只是选择性地颁发给其中的一部分人,即“三老”,那么汉代的“三老”又是谁呢?

  汉朝设三老调解民间纠纷

  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中,刑罚虽然是规范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但刑罚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处理措施,儒家推崇“无讼”的治理状态,认为教化在刑罚之先,教化禁在事情发生之前,教化有方可使人感知与扩大天然的仁爱之心。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重视教化之功,倡导“以孝治天下”。孝乃子女对父母天然的感情,它是从血液中流淌而出的。考察“孝”字的来源,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形象如一个小孩牵着老人的手行走,扶助老者即是孝。老者虽然在身体上不如年轻人,但在经验、智慧上比年轻人更丰富,尤其是在知识与技术更新缓慢的时代,老者的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汉代,国家设置了“三老”以推行教化,襄助地方官处理一些政务。刘邦在公元前205年曾发布诏书建立三老制,这时刘邦还未战胜项羽,天下尚未安定,他下令在每乡选择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领导力的老者一人担任乡三老,再从乡三老中选一人为县三老,县三老可以与县衙中的县令等官员商议政事。县三老之上还有郡三老、国三老。三老享有免除徭役的权利,有时朝廷还赐以酒肉。五十岁在今天看来当然算不上老者,但汉代却可以称为老者。

  需要说明的是,三老很容易被误解为是三位老者,其实三老的“三”寓意老者通晓天、地、人之事。汉代地方社会上次于三老的还有五更,五更也从年高德劭者中选取,它也不是五位老者,而是通晓五行变化之事的老者。朝廷立三老五更,“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汉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西汉名臣韩延寿在任左冯翊(汉代设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三职管理京畿地区)时,巡行到治下的高陵县,县里正有一对兄弟因为争田产而对簿公堂,韩延寿深以为憾,认为自己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使治下发生了这样有伤教化的事。他回到驿舍中,谁也不见,面壁思过。高陵县令、三老等人也深以为憾,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于是将自己绑起来,来到驿舍前,听候韩延寿处分。两兄弟接连受到宗族中人的谴责,他们也十分懊悔,愿意和解。韩延寿听闻后,打开驿舍大门,高兴地邀请两兄弟等人一同进餐。这则故事说明,三老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以老者的地位与智慧化解纠纷,避免将纠纷扩大为诉讼,如果不能化解纠纷,三老也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清朝举行千叟宴款待老者

  尽管制度化的县乡三老在汉代以后就不存在了,但任用老者以兴教化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明朝初期,鉴于元朝大变传统礼俗,朝廷开启了一场遍及城乡的礼俗改革,意图匡正旧弊、淳化人心。1398年,朱元璋正式颁发《教民榜文》,这是明初礼俗改革的一份重要文献,而老者在此改革中的作用十分关键。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