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2年03月16日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面向社会各界征订优秀稿件 欢迎投稿   

·北京 ·天津 ·河北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西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近期,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冒充我社下属机构给我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我社严重声明 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与我社《法制与廉政》杂志社没有任何关系,法制与廉政观察杂志社在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均与我社无关。
首页 > 关注民生 >

"山寨店"为何屡禁不止? 逾7成受访者称处罚力度小

2018-06-12 07: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81.7%受访者称遇到过“山寨店”

  在“山寨店”买到假冒商品或服务,45.6%受访者会维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陆安娜


  如今,有很多品牌店因为其商品或服务品质好、有特色,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迅速走红。不过,模仿品牌店的“山寨店”也随之而来,扰乱市场秩序。“山寨店”的招牌、包装等与品牌店很相似或完全相同,让人难辨真假,导致消费者花了同样的价钱却没享受到同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遇到过“山寨店”。如果在“山寨店”买到了假冒商品或服务,45.6%的受访者会维权,16.4%的受访者坦言不会,38.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山寨店”屡禁不止,72.4%的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震慑力度不够,58.1%的受访者归因于维权成本高,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低。对于减少“山寨店”,63.9%的受访者希望进行针对性立法,56.5%的受访者希望提高对“山寨店”的处罚力度。

  81.7%受访者称遇到过“山寨店”

  凌伟峰是杭州某私企的销售经理,他曾因为手机屏摔碎去找专卖店维修,结果遇到了“山寨”专卖店。“当时我看过两家专卖店,一家店要1200元,另一家要600元。两家店外观、装修看起来都差不多,考虑到价格,我在要600元的店修了,没想到这家是‘山寨店’,手机屏幕换得不好,而且我的手机因为被拆开,以后也不能在正规专卖店保修了。”凌伟峰说,他找到店铺理论,可对方拒不认错,“我觉得维权麻烦,就自认倒霉了”。

  北京某外企员工程然(化名)去年春节给亲戚带礼物,买了一行李箱的北京某品牌糕点和烤鸭,结果到家才发现都是假的,味道差得很远,包装细节也与正规店的不同。“我大老远辛苦带回去不说,心意也没能表达好”。

  调查中,81.7%的受访者称自己遇到过“山寨店”。77.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山寨店”多,其中17.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多。68.5%的受访者直言反感“山寨店”,15.2%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反感。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消费者保护立法专家组组长李伟民表示,当下“山寨”现象严重,主要以著名商标、专利和著作的“山寨”为主,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扰乱市场和政治、经济、消费环境,未来数量还可能继续增多。

  “我碰到过好多知名运动品牌的‘山寨店’。商标、货品外观乍一看和正品一样,但细看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付宇彤说,她发现网上的“山寨店”非常多,不小心在“山寨店”买了假货,她会立刻要求店家退货。

  调查显示,在“山寨店”买到假冒商品或服务,45.6%的受访者会维权,16.4%的受访者坦言不会,38.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者遇到“山寨店”会维权的比例最高(53.1%)。

  “山寨店”屡禁不止,72.4%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许林(化名)认为,“山寨店”借着品牌店的好口碑,生产仿冒品,欺骗消费者,于正品商家和消费者都不公平,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有人就会觉得不遵守规则能获取更高利益,导致“山寨店”越来越多。

  程然认为,“山寨店”敢明目张胆冒充品牌店,而且数量众多,除了有治理力度不够的原因,也与商家自身维权意识不高有关,“商家其实比消费者还清楚谁是真、谁是假,但是常常不主动维权,直到影响自身名誉了才站出来”。

  付宇彤认为,“山寨”商品相对于正品,价格通常低很多,外观又相差无几,不少消费者还是很买账的。而且由于维权成本高,有的消费者发现买了假货会对自己说就当花钱买个教训,不去维权,助长了“山寨店”的气焰。

  “山寨店”屡禁不止,调查中,72.4%的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震慑力度不够,58.1%的受访者归因于维权成本高,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低,46.7%的受访者感觉正牌商家维权难度大,32.0%的受访者指出“山寨店”太多,管理困难。

  李伟民表示,“山寨”产品目前确实有市场和需求,出售“山寨”产品的违法成本低、利润高,是不良商家经营“山寨店”的动力所在。虽然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对此都有监管的法定职责,但因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过程互相推诿,反而使得管理效果不佳。

  63.9%受访者希望对“山寨店”进行针对性立法

  付宇彤对记者说,买到“山寨”商品时,她心情非常差,与对方沟通退货很麻烦,不退又感觉窝火,纯属“花钱买不开心”。她认为,“山寨”现象在损耗消费者的信心,同时也可能打击正品商家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付宇彤希望对“山寨”现象采取明确、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让不良商家无空子可钻。“比如建立有效的日常监督体系,进行例行检查。相关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让消费者维权更便捷高效,这会增加消费者主动维权的积极性”。

  凌伟峰也认为,执法部门的办事效率影响消费者维权的意愿。“如果举报‘山寨店’后得等几个月的时间才有结果,会大大降低人们维权的积极性”。

  许林希望,首先加大对“山寨店”的整治和处罚力度,增大“山寨店”生产销售仿冒品的风险和代价。其次,要让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对商家形成有效监督。面对消费者举报,相关部门要及时处理,重视起来,不敷衍,才能鼓励消费者维权。

  如何治理“山寨店”?调查中,63.9%的受访者希望进行针对性立法,完善管理,56.5%的受访者建议提高对“山寨店”的处罚力度,56.4%的受访者希望工商局及时处理举报信息,39.2%的受访者期待正牌商家提高维权意识,30.1%的受访者希望设立便捷有效的群众举报渠道。

责任编辑:jiyebian

声明: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法制与廉政杂志社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人员查询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广告报价 | 为您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法制与廉政杂志社 本刊法律顾问:刘宏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证号码:国际刊号ISSN:2225_6164
主编信箱:fzylzzzs@126.com 投訴信箱:fzylz315@126.com   
关闭
关闭